不久前,中國男網上海選手張之臻在ATP1000馬德里網球公開賽上成功打進八強,刷新了中國男子網球的新紀錄。今年開年以來,中國男網捷報頻傳,當我們在提起中國網球時,“網壇男子力”儼然成為了又一個值得自豪的話題。當然,在看到中國網球江山代有才人出,特別是男網新勢力層出不窮的景象時,也理應關注到其背后是與時俱進的職業化人才培養體系和默默深耕不斷完善的網球生態體系。
一、依托政策高位引導,中國網球乘勢而上
2021年10月,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對接下來五年的體育事業發展作長期規劃,并在“職業體育發展工程"中提到要推進網球職業化發展,為中國網球的發展推波助瀾,從政策高度肯定了網球的職業化走向。
長期以來,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探索建立并完善中國特色職業網球發展路徑,并于2022年推出壓巷計劃”,首期將5名小球員送往海外進行比賽和訓練,“壓茬計劃”發掘并吸納不同培養模式下的運動員進入培養視野,科學選材,長線培養,力爭讓中國網球贏在未來。
在促進全民健康和青少年體質健康的背景下,中國網球協會推出“青苗計劃”,打造少兒網球階段完善的生態體系,規范引導少兒網球市場,培養擴大網球人群基數,拓寬網球后備人才選材面。“青苗計劃”和“壓茬計劃”雙管齊下,分別針對夯實網球群眾基礎以及培養職業網球精英,共同納入網球人才的“金字塔”培養模式中,這是走向網球大國的必經之路。
地方視野下,上海無疑是網球運動開展的先行者。23年前,上海市就已推出“上海網球123計劃”,從“社會、高校、青少年”三個層面推動網球運動的普及發展,吸引數十萬市民參與網球運動,不僅在上海市實現了“全覆蓋”,影響力更輻射至整個長三角地區。今年,在原有“上海網球123計劃”的基礎上,又適時推出“加強版”,旨在關注日益壯大的社會俱樂部群體、打造“名校對抗賽”、推進青少年競訓體系建設、引進國際青少年比賽以及加快與長三角地區的聯動,吸引更多人走進網球場,參與網球運動。
二、培養機制日趨多元,網壇新星百花齊放
過去,我國網球人才的培養充分依托“舉國體制”走專業化培養道路,采用從“省市業余體校—地方隊—國家隊”的傳統三級培養機制,逐級選拔輸送,為中國網球日后的騰飛積蓄了力量。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舉國體制”培養模式似乎已經難以很好適應世界網球運動的發展,亟需變革。李娜的“單飛”成功將體制外的職業化培養模式帶入大眾視野,我國網球人才的培養開始從單一的“舉國體制”過渡發展至“舉國體制”和職業化并行的“雙軌制”,多元化網球人才培養模式日趨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全國范圍內,上海一直以來都是青少年網球培養工作較為領先的省市之一,并已形成了“百花齊放”的人才培養格局,體制內外共同參與青少年網球工作。據統計,目前上海市網球協會注冊青少年運動員已經達到1700多人,創下歷史新高。
而在上海市,更是走出了多位網壇新星。上海網球隊吳迪是中國男網探索職業化發展的先行者,曾連續三屆奪得全運冠軍,率先在職業化的道路上獲得首個ATP挑戰賽冠軍,創中國男子職業網球排名新高;出生于1996年的張之臻,12歲進入上海隊培養,此后單飛從專業隊轉向職業發展,到今年在馬德里網球公開賽上的不斷突破,張之臻的經歷似乎就是中國網球職業化發展的縮影;而同年出生的華潤豪則是選擇在密歇根大學完成學業后再奔赴職業網球賽場,并于2021年成為久事體育簽約運動員,華潤豪的身上,體現出的則是職業網球人才培養的新概念。
出生于世紀之交的浙江球員吳易昺采取的是家庭和省隊聯合培養的模式,從陳經綸體校到浙江大學,并于今年斬獲中國大陸選手的首個巡回賽單打冠軍,體教融合的育人觀伴隨了吳易昺的成長。在他之后的另一名網壇新星,2005年出生的小將商竣程則是家庭培養模式的典范,17歲就闖入澳網正賽,更被外界譽為“最強體二代”。
多元化的網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匯聚多方力量共同培養網球后備人才,是順應網球運動發展需求的必然結果。在當前的新形勢下,要進一步發揮“體教融合”機制的優勢,實現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的資源共享,與此同時更要促進不同網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間的相互交流與融合,打破不同體制間的壁壘,完善網球人才的流動機制。
三、職業發展先行驅動,網球市場向陽而生
網球運動的職業化,正在帶動整個網球市場的徐徐漸進,頂級網球賽事的落地吸引更多人關注這項運動,成為球迷,體會網球運動的魅力。而從李娜開始到如今不斷涌現的網壇后起之秀,高水平職業網球運動員正在以其明星效應帶動更多人投身于網球運動。近些年網球運動的火熱,正是建立在國內良好的網球消費群體基礎之上,同時也讓人看到網球市場發展空間之大。
當下,我國正處于職業網球賽事的黃金時代,擁有中國網球公開賽、上海勞力士大師賽等國際網壇優質賽事,賽事的相繼落地,不僅豐富了體育競賽表演業的發展,更直接推動了網球人口的增長。
網球是全球市場價值最高也是職業化程度最高的體育運動之一,而上海又是中國較早落地職業賽事的城市之一,早在90年代,喜力網球公開賽即在滬上揮拍,此后又相繼迎來了上海網球大師杯,以及至今久負盛名的上海勞力士大師賽。職業網球賽事的落地生根,為上海這所城市濃厚網球氛圍的養成奠定了基礎。
2023年,上海勞力士大師賽與勞力士品牌再續十年之約,而通過賽事平臺的資源對接,新晉賽事尊耀贊助商隆基綠能也成為了ATP全球唯一光伏能源合作伙伴。上海勞力士大師賽將于今年迎來重磅升級,單打簽表將從原來的56人擴容至96人,賽程擴展至12天,賽事規模的擴大,將產生更大的溢出輻射效應,吸引更多人關注并參與網球運動的同時,也將進一步促進相關業態的消費增長。
2022年上海體育場地數據顯示,全市網球場地達到1446個,總場地占地面積為“三小球”項目第一,全市60余所高校都組建有網球社團,社會網球俱樂部和培訓機構開展的如火如荼,此外上海市還擁有涵蓋各個年齡段、職業或業余賽事的網球賽事,滬上網球運動的興起正在引領一種全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職業化推動網球市場的繁榮,以市場化促進網球運動大眾化,中國網球事業的發展正顯現出一片朝氣蓬勃。久事體育深耕網球產業多年,未來將逐步打通網球相關業態的資源互聯和協同發展,充分發揮自身資源集聚優勢,打通上下游產業鏈,以網球賽事為引領,布局“場館+賽事+球員”的久事體育“網球生態體系”,推動滬上網球市場的高質量發展,主動融入上海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建設的戰略任務中,助力中國網球更好走向世界。
部分圖源|ATP巡回賽官方社媒、國家體育總局官網